用户名:  密 码: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 使用帮助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365绿色有机食品招商网——专业打造一流医药招商网络平台。
发布招商信息
发布代理信息
发布供应信息
发布求购信息
发布展会信息
发布合作信息
发布转让信息
今天是
首页 | 招商 | 酒水 | 饮料

|

代理 | 供应 | 求购 | 合作 | 转让 | 展会 | 企业 | 资讯 | 留言
·营销文库 ·业内资讯 ·警示平台 ·新品展示 ·酒水百科 ·饮料百科 ·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休闲食品 ·油天下 ·养生大全 ·无公害食品 ·农产品 ·食品添加剂 ·调味品 ·进口食品 ·卤制品 冷冻食品 ·水产品 ·保健食品 ·蔬果种子 ·乳制品 ·食品机械 ·展会资讯 ·有机农业 ·有机肉类 ·有机禽蛋 ·有机肥料 ·富硒食品 ·大健康 ·绿色有机食品认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信息 > 蔬果种子 > 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
蔬果种子
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3-3-22 发布者:admin 共阅1765次 文章字体:

专著《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是国内第一部蔬菜产业规划的著作,主编为临沂大学王梁教授。现将书籍主体内容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第一节 蔬菜产业链概述

一、蔬菜产业链的内涵与特征

(一)蔬菜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1.蔬菜全产业链概念

目前对产业链的概念尚未有明确统一的定义。Houlihan(1988)认为“产业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这一概念过于强调单个企业的物流效率。Harrison(1988)将产业链定义为“企业采购原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这一概念有了扩展,但仍较为侧重企业之间的供应链。Stevens(1989)认为产业链不仅仅是一个产品链,同时也是信息链和功能链,应该说这一概念是对供应链向产业链扩展的一个重要推进。杨公仆等(2002)认为各产业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将各产业前、后端的关联关系组成的网络结构称为产业链,应该说是对广义产业链的一种定义。刘贵富(2007)解释了产业链的实质是产品链、技术链、结构链、价值链的“内含链”,强调了产业链的连接和延伸的重要性。宁高宁(2009)首次为中粮集团的发展引入了全产业链的概念,实现中粮产品的产销一体化战略,成为全产业链的重要实践者。

蔬菜全产业链是以蔬菜产品为纽带,基于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如地域、环境等),由多个市场主体,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和时空关系,形成的一个整体拥有价值增值功能的产业网络系统,是各主体间围绕蔬菜产品生产和服务形成的产业资金链、价值链、人才链、信息链和物流链等形式的产业链组织。

2.蔬菜全产业链内涵

在居民食品消费升级、农产品产业升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蔬菜全产业链得到发展和完善。蔬菜全产业链是以“研、产、销”高度一体化经营理念为主导的商业模式,重要环节包括上游的育种与标准化种植,中游的收购加工,下游的营销,以及分销物流、品牌推广等环节,各环节全部纳入企业高度掌控之中。以市场和消费者为导向,控制蔬菜产品品质、降低中间环节交易成本、实现蔬菜产品安全可追溯、根据市场需要能及时调整产品和产量等是全产业链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产业链的特征

蔬菜产业链对各环节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要素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在蔬菜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技术经济流程中均能获得产品增值,产业链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构成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它们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且具有多样化的链接形式。它们在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价值等方面的交换关系。

二是产业链上的各个构成部门在着技术层面、增值与营销能力上存在差异性,并且各个组成部分对要素条件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而表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了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存在地区差异性。

三是由于产业特征及发展状况不同,产业链的繁简程度存在差异性,同时产业链之间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交织,有主链条、次链条之分,并且这些链条都处于特定的外部支撑环境之下。

二、蔬菜产业链管理及发展模式

1.混合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混合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发展模式就是通过建立一种合作博弈的机制来加强成员间的长期合作,从而实现蔬菜产业链合作主体的共同战略利益,使得成员能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该模式主要以一家农业(蔬菜)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为主对整个生产管理过程进行设计,以中介组织如农业合作社管理机制为中心,并以农业生产基地附近的专业化营销市场为依托,通过龙头企业的专业生产基地带动菜农的生产。通过企业的生产、加工、控制、冷链物流,完成产品的销售,同时用户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与市场直接联系,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实现混合纵向一体化发展的全产业链结构。该模式下,蔬菜生产需要通过行业之间的相关标准进行规范与确定,并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与作用下进行生产,农业(蔬菜)企业、中介组织、菜农之间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的共同体进入产业链,通过市场这一因素将他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他们又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参与到市场活动。

2.“市场+ 企业基地+ 菜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下,由于农户组织程度不高造成交易成本巨大,再加上契约关系不严谨造成经常性违约,严重影响了小农户的利益。“市场+企业基地+菜农”的模式主要以企业的蔬菜生产基地与市场为依托带动菜农的生产,发挥区域内蔬菜生产优势,形成优势的蔬菜生产基地,并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网络销售与经营活动,企业与菜农都可以通过市场活动发布产品的销售信息。农业(蔬菜)企业通过自己专业化的生产技术,在基地进行蔬菜的生产与产品深层次加工、包装、生产与销售,而菜农可以依托企业的技术与生产方式,独立进行生产、经营与销售活动。

3.“规模+中介组织+龙头企业+ 标准+品牌 ”的蔬菜产业链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在政府组织与指引下,制定蔬菜生产的产品标准,然后将龙头企业(蔬菜)与菜农连接起来,通过龙头企业生产产品的标准带动地方菜农参与蔬菜的生产过程中,并通过中介组织、蔬菜合作社的引导进行规模种植,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模式。菜农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到龙头企业中,然后通过分红取得收益。各级供销社、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种服务机构等中介组织,依据龙头企业以及产品的标准要求,组织菜农进行土地流转,还可以为菜农提供多种蔬菜生产技术、农机设备、种子等,确保菜农生产的蔬菜达到企业的质量标准。同时,中介组织还可以为龙头企业联系蔬菜产品的销售与收购、物流信息、存储信息等。中介组织是有效搭建龙头企业与菜农之间的桥梁,因此规范其生产经营活动非常重要。

在该种模式下,关键因素是龙头企业的产品品牌与标准的形成,它是全产业链核心。终端产品实现价格增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品牌建设,只有终端产品的品牌溢价才有整个链条价值的提升,才能避免市场风险;品牌建设的保障是产品标准化,标准化的严格执行保障了品牌有溢价的空间。

第二节 蔬菜种苗产业

一、蔬菜种苗的概念与意义

蔬菜种苗广义的概念是指优质的蔬菜种子和高质量的蔬菜秧苗。蔬菜种苗具体指植物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种子、果实和块根、块茎等无性繁殖材料以及真菌的菌丝组织等。蔬菜种子是通过自交、杂交、回交、诱变、选择等途径,选育或是改良蔬菜的遗传特性,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蔬菜育种,改良蔬菜的遗传特性,是培育蔬菜新品种的重要途径。

“好种出好苗,好苗夺高产”,选育和推广蔬菜良种是发展蔬菜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种子己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种子竞争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核心,许多国家都把种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来抓。蔬菜种苗是蔬菜生产的源头和根本,种苗质量对蔬菜的生产效果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蔬菜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蔬菜种苗产业的发展。据农业部估计,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科技贡献率约为56%,在诸多的科技因素中良种约占43%,蔬菜种苗的作用也大致处于相同的水平。

二、蔬菜种苗产业发展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前,蔬菜良种繁育和推广与其他农作物一样,实行“四自一辅”政策,即农民及其合作组织“自选、自繁、自留、自用”为主,国家调剂为辅。80年代开始,当时科技体制改革鼓励育种科研单位成立蔬菜种子企业,将自己育成的品种进入市场转化,促进育成品种的推广应用。90年代后期开始,国营种子公司基本退出市场,而民营种子公司快速建立、发展。2014年中国有6500多家农作物种子企业,其中蔬菜种子企业约5000家。有农业科研院校(所)背景的蔬菜种业企业技术上有科研单位作为依靠,具有育种实力,育成品种数量多,初步形成中蔬、京研、津研、湘研等品牌。据有关部门估计,中国蔬菜种业产值已达120亿至150亿元,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已然成为蔬菜种业大国(表5-1)。

据统计,1978-2012年,国家及各省(市、区)育成通过审定(认定、登记、鉴定)的30余种蔬菜新品种4825个。这些新品种连同地方上一些传统优良品种,约占全国蔬菜栽培面积的80%。尤其是中国自己已育成的黄瓜、辣椒、秋大白菜、早熟春甘蓝、秋萝卜等大宗蔬菜新品种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

三、蔬菜种苗产业发展展望

中国蔬菜育种成就与问题并存,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优异种质资源缺乏,育种原始创新不够;生物技术育种与常规育种还不能有机结合;保障育种者知识产权的措施不到位;育种技术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蔬菜种业应对国外跨国种子企业挑战的能力不够强等。目前中国蔬菜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降低损耗、增加效益。要实现上述目标,科技创新特别是蔬菜种业创新是关键。

根据中国蔬菜育种目前存在问题及市场的需求,蔬菜种苗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第一,建立分工明确、结构完善、结合紧密的产学研新型蔬菜育种技术体系。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提出了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种业体系。国家可通过科研项目经费继续支持科研单位的育种,大力支持各科研单位在育种科研工作中的分工协作,不同的科研单位根据已有基础和当地市场需求在育种作物、研究内容上作适当分工;对不同类型人才业绩实行分类评价机制,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鼓励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积极与企业协作,为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创造条件。促进现有种子企业与科研育种单位深度协作,形成产学研有机融合的新型育种技术体系。整合一批研发能力强、诚信度高的种子企业,支持其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种业集团。

第二,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入研究主要蔬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需求,研究产量、品质、抗病抗逆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为育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开展重要性状基因的精细定位与克隆,研究杂种优势的机理和预测;构建主要蔬菜作物杂种优势群,研究骨干亲本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早期预测创制技术及优良杂交组合的定向选配技术等,提高育种效率。

第三,进一步重视国内外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和优异种质创新利用工作。持续开展国内地方栽培品种以及野生、半野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及创新应用。创新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路径,重点推进主要蔬菜功能基因组学、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应用效率,创制出更多聚合多种优异性状的优异种质。

第四,不断培育出满足生产和消费多样化需求的新品种。蔬菜育种目标除了优质、丰产、抗病、抗逆外,还应依据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更加关注品质育种,育种者既要关注蔬菜产品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外观性状,更要重视内在的营养成分含量和风味品质。为满足蔬菜栽培方式的变化及加工业的需求,应更重视专用品种的选育。

第五,积极推进集约化育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优质种苗是蔬菜丰产和优质的基础,伴随设施蔬菜的迅速发展,蔬菜商品苗的优越性逐渐得到了生产者认可。蔬菜集约化育苗其程序和规范性中包含许多技术要素,实现育苗过程程序化、规范化、数据化、可追溯化是今后种苗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工商、民间、金融资本踊跃进入种苗产业加速发展,实现多元化投入,培育集约化育苗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

第六,进一步规范蔬菜种苗市场的管理,更好的保护育种者的知识产权。依据种子法,加大对主要蔬菜新作物实施登记制度的宣传和管理;加强措施保护具有“植物新品种权”的品种和育种材料不受侵害,对侵犯品种权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增加诚信度和服务意识,提高中国蔬菜种业信誉,促进种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蔬菜标准化生产

一、蔬菜标准化体系

蔬菜生产标准化,是以蔬菜生产实践为基础,以科技成果为依托,根据简化、统一、协调、优选的院长,为蔬菜生产建立健全科学的操作流程和衡量标准,把蔬菜标准生化产和标准化管理贯穿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建设和完善蔬菜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目的是规范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等所有活动,提高蔬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最大化。蔬菜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蔬菜生产环境的标准化。生产环境的好坏是影响蔬菜产量及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实现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因此要实现蔬菜产品的安全化及标准化生产,从生产环境方面分析,一是污染环境治理要实现标准化,二是生产环境建设要实现标准化,三是不同作物品种在不同的生产区域要实现标准化。

2.蔬菜生产资料的标准化。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是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最重要的投入品。其质量优劣对蔬菜产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标准紊乱,有标不依、以次充好现象比较普遍,对蔬菜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影响较大。蔬菜生产中农资投入品的质量标准和使用标准,应随着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行细化和完善。

3.蔬菜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的标准化。发展蔬菜要因地制宜,开发和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要与社会需求、区域环境等条件相适应。因此需要一批与之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及加工工艺,做到蔬菜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操作都有技术规范来指导,才能更好地满足生产实际需要。

4.蔬菜商品的标准化。蔬菜商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建立和完善蔬菜商品标准体系,是提高我国蔬菜商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技术支撑。立足现有的自然资源及优势,促进蔬菜加工技术通则、蔬菜保鲜加工技术、蔬菜净菜小包装技术等标准化,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蔬菜商品标准体系。

5.蔬菜商品包装、贮藏、冷链物流的标准化。规范蔬菜的流通应从采收后就开始,预冷、包装、冷藏、运输、配送、销售都应有相应的操作规范。即使不采用冷链运输的,由于蔬菜的生鲜易腐特性,对其包装、运输、配送也应有相应的操作规程。如果蔬菜商品没有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技术规程来支撑的话,一是难以顺畅进入国内外消费市场,二是难以形成消费者识别产品的品牌标志,三是难以形成产品溢价机制。

二、蔬菜标准化生产

概念

蔬菜标准化生产,是借用工业标准化生产理念,以蔬菜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技术规程,使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活动都进入规范的生产和管理轨道。从我国国情和三农实际来看,蔬菜标准化生产的重点是对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生产环节、采后处理以及质量追溯等进行标准化的管控,使生产的蔬菜产品达到相应质量标准要求。

2.实施方式

第一,“三品”认证。“三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是以认证为手段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的一种形式。认证时,通过对产地环境、质量控制措施、生产操作规程、农业投入品使用、产品检测、生产记录等情况或结果的检查和审核,对申报的产品评定是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以此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第二,“三园二场”建设。“三园”(蔬菜、水果和茶叶标准化示范园)、“二场”(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是农业部门主要的以示范项目为主导的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方式,重点通过对产地建设、技术措施、商品化处理、品牌建设、质量管理、成效等进行考核验收,示范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第三,示范区建设。以区域为主导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主要由地方政府选择当地生产规模较大的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在重点选定的区域范围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名牌农产品和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

第四节 蔬菜加工

一、蔬菜加工的概念与意义

(一)概念

蔬菜加工是以蔬菜为原料,经清洗、去皮、切分(或未经去皮、切分)、热烫等措施预处理后,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制成加工制品以利贮藏的加工过程。其原理是利用某些工业手段对蔬菜进行一系列工艺处理,创造不适合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控制有害化学反应的发生,使蔬菜内营养物质少受损失,最大限度延长货架期后仍有食用价值。

(二)意义

蔬菜加工是衔接工业、农业与商业的关键产业之一,它涵盖第一、二、三产业,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蔬菜加工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发展蔬菜加工业,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产后附加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还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蔬菜加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和区域性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蔬菜加工品类与新技术

(一)蔬菜加工品类

随着市场多元化需求日益增长,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加工品类越来越丰富。主要包括:鲜制品、腌制蔬菜、速冻蔬菜、脱水蔬菜、罐藏蔬菜,以及蔬菜粉、蔬菜汁、果蔬饮料、蔬菜脆片等。

1.腌制蔬菜。腌制蔬菜是蔬菜加工品中的一大类,主要包括泡酸菜、咸菜、酱菜、糖醋菜、盐渍菜等。蔬菜腌制品的发展方向是营养化、低盐化、多样化、天然化。

2.脱水蔬菜。目前蔬菜脱水干制应用比较多的是热风干燥脱水和冷冻真空干燥脱水,其中,冷冻真空脱水的蔬菜产品优势明显,既能保留新鲜蔬菜原有的色、香、味、形,又具有理想的快速复水性。

3.速冻蔬菜。速冻蔬菜是将洗净整理好的蔬菜,经漂洗处理后,放入-5~-18℃温度环境中,使其在短时间快速冰化,在低温条件下保存,原菜的色香味和主要营养成分基本保持不变,速冻蔬菜解冻后具有良好的复原性,接近于新鲜蔬菜。

4.罐藏蔬菜。罐藏蔬菜是将蔬菜填充于密闭容器内,经消毒后能够长期保存,便于贮运、方便携带的蔬菜加工制品,是国际市场上一种标准的包装方法,在蔬菜加工中处于主导地位。

5.蔬菜汁。以新鲜蔬菜为原料,经过榨汁或其他方法制取的蔬菜汁,一般可分为原菜汁、混合菜汁和乳酸发酵菜汁3种。蔬菜汁基本上保持了鲜菜原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除作为饮料外,还作为营养鲜味原料应用于食品加工业,近年来消费需求增长较快。

6.蔬菜粉。将新鲜蔬菜采用干冻的方法脱除水分,然后制成粉末状蔬菜粉,原鲜蔬菜的营养和蔬菜纤维不会损失,可作为其它食品的添加原料,比如制成蔬菜饼干、蔬菜挂面等。

7.蔬菜脆片。以蔬菜为主要原料,采用低温真空油炸技术加工成的蔬菜脆片,是一种低脂肪、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一种高档大众休闲食品,是当今发展较快的蔬菜深加工产品之一。

8.蔬菜美容保健品。将黄瓜、丝瓜等提取液与高级脂肪等化工原料,经科学调配制成护肤霜、洗面奶等美容制品;应用先进加工提取技术,从番茄、西芹、胡萝卜等蔬菜提取功能元素,开发番茄红素、有机螺旋藻、芹菜籽精华胶囊等保健品,择而食之,疗疾益寿。

(二)蔬菜加工新技术

蔬菜产品含水量高、易腐败变质,传统的腌制、干制等加工方式易造成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的损失,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要求。利用高新技术发展蔬菜加工,是实现蔬菜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高新技术如微胶囊技术( MT)、分子蒸馏技术( MDT)及发酵工程技术( FET)等在蔬菜加工业中的应用已相当广泛,超微粉碎技术( SGT)、微波加工技术( MPT)、超声波技术( UT)、膜分离技术(MST)和超临界萃取技术( SCFE)等高新技术在蔬菜加工中也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优势,但是要产业化应用这些高新技术还需要不断探索。

第五节 蔬菜流通

一、蔬菜流通模式分类

1.农贸市场主导模式

农贸市场主要指的是建在城、乡间以自由贸易为主要交易方式的农副产品场所。在城、乡建设的农贸市场,不仅是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更能够让百姓的菜篮子更加稳定。乡村大集等是农贸市场流通模式的主要形式。

2.批发市场主导模式

当前,批发市场是蔬菜流通的主流,分为产地和销地这两类批发市场。由于其强大的集散功能,可以实现集中进行蔬菜现货买卖交易并为蔬菜流通提供服务。产地批发市场主要是为蔬菜的各参与主体提供一个进行集散交易的初级场所,绝大部分散布于农村和乡镇;销地批发市场主要是为蔬菜的各参与主体提供一个能够进行批发零售交易活动的场所,其一般散布于城市。

3.“农超对接”主导模式

“农超对接”主导模式主要是指的是生产者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生产者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并保持长期合作的新型流通方式。“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化的流通方式向农村引进,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经营模式。“农超对接”主导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流通过程中的成本,把利润留给生产者和消费者,这是一种市场化的经营理念。

4.龙头企业拉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针对一种或者多种蔬菜产品,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其它主体”的一体化的运作方式。蔬菜种植采取大面积生产,龙头企业与当地的农户订立契约。在蔬菜生产种植过程中,企业会安排专业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过程把控和生产指导,保证蔬菜产量和品质。企业按照协议收购农户的蔬菜,然后进行商品化处理和分销。

5.电子商务供应链主导模式

该模式以电子商务技术运用为主,优化整合信息资源并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实现产品的跨区域销售,从而推动商品快速流通。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京东、淘宝已在这个方面投资布局,相继推出生鲜农产品板块,中粮我买网、顺丰优选、鲜直达、沱沱公社等主要销售生鲜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

二、蔬菜流通体系建设

1.蔬菜流通主体的培育与创新。建立现代蔬菜流通体系,必须推进流通组织化建设,培育现代蔬菜流通主体,提高他们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稳定蔬菜价格。一是要帮助蔬菜经纪人、商贩走向公司化运作,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品牌化营销,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要激励蔬菜专业合作社向流通领域延伸,掌控市场信息和议价话语权,分享更多利润;三是要鼓励蔬菜流通主体向生产领域延伸,通过公司把合作社、农户凝聚起来,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四是要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建立跨区域的蔬菜行业组织,构建营销网络。

2.蔬菜流通模式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减少流通环节,提供流通效率,是蔬菜流通模式创新的核心。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推进蔬菜产品电子商务等交易方式创新。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创新“产消”对接的直销模式。

3.蔬菜物流标准化体系创新,推广蔬菜商流和物流分离模式。研究利用国际先进标准,加快我国蔬菜物流标准的制修订,形成从蔬菜产前(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等)到产后(加工、保鲜、贮存、物流、包装、标志等)以及质量安全认证等全环节的标准化体系,使优质蔬菜实现优价得到标准化技术支撑。明确以订单为主的“商流”和以配送为主的“物流”的不同特点,推广“商流+物流”的蔬菜直销和配送模式,完成从“产销对接”到“产消对接”转变。

4.蔬菜信息体系创新。整合、完善蔬菜信息体系,理顺信息管理体制,推进蔬菜生产流通全程信息化网络建设。分析蔬菜生产信息、市场供求关系、价格走势以及流通交易等环节的信息,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发布制度等,强化市场预测、预报、预警功能,指导生产流通主体的经营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蔬菜质量全程追溯系统,实现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全程闭合管控。

5.蔬菜产销平衡创新。蔬菜产业要健康发展的基础是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着眼生产环节,无论是政府的蔬菜发展规划,还是菜农安排的生产,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按蔬菜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安排生产;构建蔬菜产销平台,组建产业联盟,推动订单化生产,确保本地区的蔬菜产销平衡;加强蔬菜电子交易市场、第三方物流、冷链设施与装备、蔬菜信息体系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蔬菜产销平衡。

第六节  蔬菜三产融合发展

一、蔬菜三产融合的内涵与特性

1.产业融合的定义及本质

产业融合是指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实现的技术融合,促使产业链上各产业间分工实现了内部化,是产业化进化成更高级的一种表现形式。产业链上更高层次的主体间内部化分工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形成了新技术、新要素、新业态和新模式。

2.蔬菜三产融合的内涵

根据产业融合的定义和对其本质的认识,我们可以将蔬菜三产融合的内涵概括如下。

(1)“农村”是实现产业间分工内部化的必然区域。蔬菜三产融合的目的是把融合后产生的利益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因此,围绕蔬菜的基本生产要素由蔬菜种植业将二、三产业吸纳到农村地区进行产业融合,这样既能够保障分工内部化后的生产效率,又能够促进农村长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产业间分工实现内部化其前提是必须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多个产业之间互原本不联系的分工,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如何统一在一个产业之内实现内部化分工,必须存在某种联系的基础,共同技术基础明显具备这种作用。比如设施蔬菜生产中共同的技术基础有互联网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它们使得原本存在与不同层次的分工最终得以在设施蔬菜这一产业中展开。

(3)三产融合随着技术和产品的深度融合必然产生新业态、新模式。比如,以信息技术为共同基础,新型高效的蔬菜生产模式通过互联网吸引了游客,旅游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将他们组织起来对蔬菜生产开展体验、休闲和观光,从乡村旅游活动中得到农产品,从而形成新的业态--旅游农业。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成熟,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

(4)蔬菜三产融合是蔬菜产业化的升级与拓展。类型相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了产业间分工内部化,当这个过程以蔬菜产业为基础,以乡村区域为融合边界,则形成蔬菜三产融合,它是主体间分工内部化的高级形式,是蔬菜产业化的升级与拓展。

3.蔬菜三产融合的特性

蔬菜三产融合的根本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对顺畅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但在融合主体和利益的分配中农民很容易被边缘化。一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后,农民的农业主体地位有所弱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和利润分配机制,农民没有获得产业融合中的“红利”。因此蔬菜三产融合的主体和利益主体都应该是农民。

蔬菜三产融合的重点是延伸蔬菜产业链和价值链。我国蔬菜生产、加工、流通还没有充分融合。蔬菜产业融合首先要延伸蔬菜产业链,实现蔬菜生产、产品加工业、专业化服务业的融合。这种融合要依托于打造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融合的同时,要建立蔬菜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风险共担、互惠合作和激励相容关系,从而加深融合的持续性。

蔬菜三产融合的关键是充分挖掘蔬菜非传统功能。通常我们对农业的认识往往局限在农业的产业功能上,而农业需要社会和文化支撑的功能却一直处在被忽视的状态。因此蔬菜三产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蔬菜非传统功能提升蔬菜的衍生价值。通过对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特色资源挖掘,加快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发展的新兴业态,同时也繁荣了乡村文明。

蔬菜三产融合的载体是打造不断升级的平台。目前蔬菜“三产融合”的平台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这样的平台确实能够集聚资金、科技、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模式固化转型升级压力大的问题。从未来看,要推进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田园综合体是以农业、农村用地为载体的新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它能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整合农业全产业链目标,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蔬菜三产融合的支撑是建立要素保障体系。产业融合面临着一系列的要素瓶颈,需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的扶持。从扶持方式上看,可以通过设立“发展基金”的方式,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力度;从扶持对象选择上,可以通过制定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社目录来实现重点扶持;从政策体系配套上,可以形成一套集土地、财政、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于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

二、蔬菜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关键路径

(一)蔬菜三产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

蔬菜三产融合发展,按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组成的“三链”重构原则,依托融合主体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战略来分析,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一产接二产连三产,向链条后端延伸;二是二产接一产连三产,向链条前后端双向延伸;三是三产接二产连一产,向链条前端延伸。最终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闭环发展,形成“园区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化引领”的多元化、创新型、全要素发展模式。具体形式有以下五种:

一是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如循环农业中的“猪-沼-菜”。

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如蔬菜产加销一条龙。

三是农业与其它产业交叉型融合,如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旅游农业”。

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如生鲜电商“京东农场”。

五是产业集聚型发展融合,如胡阳西红柿产业小镇、朱家林田园综合体。

(二)蔬菜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路径

1.筑牢农业基础,着力培育产业公地。扶持蔬菜合作社、果蔬加工流通企业、休闲农园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农户联合建设质量追溯、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利用、运输销售、休闲旅游、电子商务配送等公共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增强对蔬菜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推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在蔬菜产业中研究与应用,着力培育产业公地。发展新型经济业态,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蔬菜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2.开发蔬菜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促进横向融合。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和城市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内部化,将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和消费环节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给农民。以横向融合为重要路径,以开发蔬菜多重功能为基础,为在农村实现蔬菜三产融合找到更多的新要素和结合点,开发更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3.完善多层次公共服务,培育壮大产业融合主体。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农村信息化、创业孵化、产权流转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提供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政策支持,推动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引导农民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延后伸,以增强新型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带动农户共同发展全产业链经营。

4.培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在本单位和农业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激励机制;促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多元产业融合主体的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5.完善产业链及农民利益共享机制。三产融合发展涉及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同主体,通过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创新,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带来的成果。推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形式,支持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组建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办企业,支持合作社和企业互相参股,推广“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分配方式,建立多方利益共同体。

总之,全国蔬菜产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推进蔬菜三产融合发展,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延伸蔬菜产业链,拓展蔬菜多种功能,培育蔬菜产业新型业态,形成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城乡一体化的三农发展新格局。

投稿与建议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上一篇文章:食品机械的基本知识
下一篇文章:浙江33条湖羊全产业链试水牧旅融合
 
热门资讯
特稿丨溢价170%、每周8.
乡村振兴|陕西:科技赋能让.
青岛沃隆食品IPO申请获上.
西湖管理区3年培育28个农.
陕西省绿色食品保障农产品质.
君乐宝优萃上市两年 致力于.
什么是有机大米?什么是五常.
中国农业品牌大会发布报告:.
江苏省2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
庆云举行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免则声明 - 广告服务 - 信息返馈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解答 - 留言
本站只提供信息交易平台,对具体的交易过程及信息的真实性不承担任何责任。365绿色有机食品招商网--打造国内外最专业的绿色有机食品招商!
是经销商代理商找产品找厂家的最佳服务精准招商平台,全面提供绿色有机食品求购、供应、合作、休闲食品、农副产品等行业综合招商精准平台!
本站关键词: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 有机水果 有机蔬菜 食品招商 食品代理 休闲食品 农副产品 有机杂粮 无公害食品 食用油 酒水招商 食品展会 保健品

版权所有 365绿色有机食品招商网www.lsyjfood.com 京ICP备13039623号 客服电话:18629077668 QQ:2387489869 邮件:qiyexinyong3aa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