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大爷(化名)有多年晨练习惯,他的锻炼方式是拍头两百下,坚信这样能“通血管、防痴呆”,可没想到,换来的却是颅内出血和一场手术。
在家人和朋友眼里,叶大爷一直是“养生达人”。他生活规律,烟酒不沾,坚持锻炼,身体一向硬朗,看起来一点不像75岁的人。
然而,今年入夏后,他突然感觉自己右侧的手脚都使不上力,走路也变得不稳。以为是年纪大了,他并未足够重视。
直到最近,街坊邻居发觉他走路不对劲,纷纷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才不情不愿地被家人带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接诊的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周文静在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后,为他安排了头颅CT检查。
检查结果令人震惊——叶大爷左侧大脑内有一大片硬膜下血肿,而且血肿已经把脑中线压得偏移了。这意味着大脑正在被“挤压”,他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紧急收治入院后,医生们却犯了难:常见的硬膜下出血原因,比如头部外伤、酗酒、吃抗凝药、高血压、癫痫……在叶大爷身上全被排除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出血?”谜团直到一次查房才被解开。
一天,叶大爷拉着周文静聊起家常。他自豪地分享起自己的“养生秘诀”:“我每天都会坚持拍头200下,上午150下,下午50下,手机里说这样能通血管、醒脑又健身。”
几句无心之语,终于让专家找到了真相。正是这“拍头保健操”,造成了其慢性硬膜下血肿。
“为什么拍头会拍出这种病?”面对叶大爷的不解,周文静解释:“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受伤后3周以上逐渐形成的血肿。人的颅骨和大脑之间,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三层保护膜,硬膜下血肿就是血液跑到了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
“尤其老年人,大脑会像核桃一样慢慢萎缩,颅骨和大脑之间的空隙变宽,血管就被拉得又紧又脆,稍微受点力就容易破。天天用手掌拍头,看似不重,但持续的震动会一点点撕裂脆弱的血管,血越积越多,就成了血肿。随着血肿体积增大,会压迫下方的大脑组织,从而导致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周文静表示,老年人本来就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危人群,像叶大爷这样,主动、持续地去拍打头部,无疑增加了风险。
明确病因和诊断后,老年医学科联合神经外科、麻醉科组成专家团队,为叶大爷实施了“颅内血肿清除术”。
术后恢复清醒的叶大爷,回想起自己拍头“养生”的那段日子,十分后悔。
猛转头、撞树干、吊脖子……这类“养生”没有科学依据
结合叶大爷的病例,老年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赵晓红提醒,老年人如果遭遇头部外伤,哪怕是轻微受伤,也应高度重视,密切观察。
这是因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关症状通常会在受伤后几周甚至几个月才逐渐出现,而且发病初期可能只有轻微头痛、反应变慢等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现象或阿尔茨海默病。很多患者直到出现肢体无力等明显症状时才会就诊,此时病情往往已较为严重,治疗也更困难。所以,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麻木、无力、头痛头晕等症状,务必立即就医。
赵晓红呼吁,在养生保健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拍打头部、猛烈转头、撞树干、吊脖子……这些看似接地气的“养生”方法,既没有科学依据,还特别危险,轻则伤筋动骨,重则有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