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贡品茶变成共富茶,浙江绍兴如何让“平水日铸”带富一方百姓?
发布日期:2025-10-14 发布者:admin 共阅1486次 打印本文
【文章字体:

9月的绵绵秋雨,滋润着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一片片郁郁葱葱的茶园。这些茶园,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千百年来当地茶农生计所系。

  绍兴会稽山日铸岭产出的平水日铸茶,是历史名茶之一。其拥有“花蕾形、栗香郁”的特征,滋味醇厚回甘。南宋诗人陆游以“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评价故乡的日铸茶。

  如今,凭借“平水日铸”这一熠熠生辉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柯桥茶产业正书写着从传统农业迈向品牌共富的新篇章。到目前,“平水日铸”品牌价值已达9.83亿元,全区茶叶年产量7220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亿元,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带动区域共同富裕的强大引擎——近年来,当地茶农户均年增收3000元至5000元,地理标志效应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富农成果,这片叶子真正变成了造福百姓的“金叶子”。

一标赋能:地标保护的“品牌进化论”

  “平水日铸”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的背后,是一套精细化的地理标志管理和品牌培育机制。在柯桥区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地标所有者柯桥区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平水日铸”品牌管理中心,创新推行“区域公共商标+企业自有商标”双商标使用管理模式,制定《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实施“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生产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商标使用、统一指导价格和统一品牌宣传。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公信力和溢价能力——授权企业的茶叶售价比同期普通绿茶高出一倍以上,每年为相关生产企业额外带来利润1200万元以上。

  “平水日铸”打造两大平台,用数字化手段为传统茶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平水日铸茶数智平台实现了对茶园环境、加工流程及销售流通的全链条数字化监管;农产品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引入12家服务机构和7名专家,为茶企提供检测认证、技术培训等第三方服务,全面筑牢质量防线。

小学生们在越茶博物馆进行游学活动

  同时,当地编印《越地茶情》《日铸茶传奇》等文化作品、建成运营越茶博物馆、打造“御茶古道”茶文旅线路,年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茶旅收入超亿元,在文旅版图上擦亮“平水日铸”金名片。

一叶共富:五村联动的“金叶子工程”

  在平水日铸的重要茶园分布区——平水镇王化片,五个村庄之间流传着一个温暖的故事。

  这里地处水源保护区,曾经,大片的茶山资源闲置荒芜,茶农守着千年茶文化却难以致富。转机来自于一个创新项目——“五福临门”功夫茶共富工坊。这是柯桥区市场监管部门积极响应绍兴市“越帮越富”大企帮小店品牌号召的重要举措。

  “五福临门”功夫茶共富工坊由五个村的茶农、本地茶企和强村公司组成。茶农们负责采摘茶青,茶企专注生产加工,强村公司则负责推广销售。三方各展所长,将日铸岭的优质茶叶资源转化为日铸茶、特色红茶等精美产品。他们创新设计的“五福临门”包装,不仅寓意五个村子携手共进,更以其独特文化内涵赢得了市场青睐。

 

  强村带弱村,大企帮小店。如今,这个项目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超过百万元,昔日的荒芜茶山真正变成了“致富金叶子”。更让人欣喜的是,这个项目还吸引了当地返乡青年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为茶叶生产注入了新活力。

  一路同行:政村企农的“共生共荣圈”

  在柯桥茶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没有一个参与者掉队。柯桥区平水镇、稽东镇政府,区农业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重政策引领;茶叶产业协会、品牌管理中心、品牌指导站重管理服务;茶企茶农重实干创新。各方共同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助力、企业主体、茶农受益”的多元共治格局。

  绍兴市雪窦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生动例证。该公司早年只开展山货散卖业务,后来在品牌管理中心的全程指导下,由小型专卖店转型升级为品牌授权生产企业,通过政策补贴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后,公司产能提升30%以上,每年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超过100万元。

  品牌管理中心还指导石斛种植户联合茶企开发了铁皮石斛茶系列产品,实现亩均效益提升10%。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产业上下游的协作活力,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参与”的共富机制。

  从千年贡品茶到现代共富茶,“平水日铸”这片绿叶,承载着千年茶香,寄托着万千茶农的幸福梦想;“平水日铸”这条路,交汇着创新与传承、发展与保护,指引着柯桥区茶产业不断向前。(通讯员 姚晓琳 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供图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平水日铸”点叶成金 共富工坊“五福临门”

编辑:晏如 责任编辑:孙雅曼 审校: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