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在合肥市荃银科研基地,科研人员正为新播种覆盖营养土。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前夕,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的成果转化平台——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一粒看似平凡的种子,从实验室里走出,最终变成丰收的金牌良种需要多久?10多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能是“十年磨一种”。如今,“最快两年出好种”正在交叉科研的助力下成为现实。
9月15日,在主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分析水稻种子纯度结果。
9月16日,在安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包河区牛角大圩基地,拍摄的水稻隔离小制种。该基地年承载试验小面积示范品种800份左右,资源及小材料种植约15000份。
9月22日,水稻种质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正在安徽省合肥市制种试验田里查看“振香优535”水稻长势。
10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准备水稻叶片样本,用于提取水稻DNA。
10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实验室,研究生胡越正在筛选种质资源。
10月10日,在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副所长黄河(右)正带领团队在逆境舱里查看作物长势。逆境舱通过模拟雨雪冰冻、高温干旱等极端气象条件,给种子们进行“魔鬼集训”,进而“优中选优”。
10月10日,在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对小麦种子进行考种。考种经360度扫描建模,对籽粒性状进行无损快速检测,不仅能分析种子活力和成分,还能判断加工品质。
10月10日,在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副所长黄河(前)正带领团队在逆境舱里查看作物长势。逆境舱通过模拟雨雪冰冻、高温干旱等极端气象条件,给种子们进行“魔鬼集训”,进而“优中选优”。
10月10日,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培育出的新品种。
10月11日,在马鞍山市和县的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水稻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今年这里的2000多亩水稻克服了不利的气候因素,平均亩产仍接近700kg。
10月11日,在位于马鞍山市和县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稻-麦(油)绿色丰产增效技术研发及集成示范”项目实施的核心基地,试验田里的水稻正在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