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们加工大米6200吨,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1200吨的产量,主要原因是由于受气候影响,去年部分原粮质量不合要求。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宁可减少产量和利润”,安徽农垦倮倮米业总经理张立国在效益和信誉之间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如果说张立国是为了自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为之,那么,安徽农垦作为农业“国家队”努力于产品质量安全则完全是缘于一份责任。
安徽农垦从2008年始在全国率先开展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过去的8年时间里,垦区始终严格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要求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到目前已有9家企业全面完成了追溯项目建设,建成了大米8万亩、茶叶1.3万亩、酥梨1万亩、小麦良种10万亩、草莓1400亩和年产苗鸡250万只、鸡蛋2300吨质量可追溯生产基地。通过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了从“地头”到“舌头”全程安全。
从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抓起
“可追溯体系建设着眼于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的全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是把好两头:生产者要做好详实的生产档案记录,销售者要强化市场准入”安徽垦区茶业集团负责人说,“生产的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就是实现各项质量指标的过程。我们能做好、也应该做好的就是从源头开始抓好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在实施追溯项目中,安徽农垦着眼于从消费者和市场看不见的环节抓起,通过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和机械深施等新技术,农垦全系统化肥利用率提高了10%,施用量降低了19%,等于每年向土地减少了1800吨的农药、化肥投入,极大地减少了对作物和产品污染,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物防治技术。
有“亚洲第一大茶场”之称的十字铺茶场,按照场里制定的《茶园生产标准化管理规程》,早在“八五”时期就成立了专业植保队伍,全场茶园全部实行灯光诱蛾和安装了诱娥粘板,对全场2万多亩茶园实行统防统治,成品茶的农药残留量检测始终低于欧盟制定的茶叶农残限量指标,统防统治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十字铺茶场被列为“全国茶园安全用药示范场”和“全国无公害茶园示范基地”。
2009年就开始实施质量追溯的九连山茶场,目前已在全场的茶园内全部推广了茶园养鸡,鸡在茶园里捉虫吃草又施肥,免药省肥,生态效果明显,鸡卖钱、蛋卖钱,每亩减少成本投入近百元。
安徽倮倮米业严格把控生产基地安全关,对生产基地做到生产布局、物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生产管理、收购标准“五统一”。追溯项目单位按照“生产有记录”要求,加强档案管理,涉及到产品生产信息的相关环节都设立了信息采集点,设计了各种表格记录相关信息,有记录人签字,记录信息真实、全面、规范,各采集点及时录入信息系统,与生产档案记录一致,生产档案有专人专柜储存保管。
从严标准 确保产品绿色可溯源
大圹圩农场场长汪登松说:“通过追溯系统,向市场和广大消费者做出产品质量安全保证的承诺,是企业对产品质量自信的表现,更体现一个产业的发展水准。当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势必造成负面宣传,所以要实现项目增效,关键是追溯产品质量过硬”。
2005年,农业部决定在农垦系统进行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大圹圩农场紧紧抓住这一时机,2008年在安徽农垦集团公司的组织下,和敬亭山茶场一起成功地作为首批追溯项目建设单位与农业部农垦局签订了“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合同。农场凭借规模经营、科技、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等优势,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了追溯单元农业生产一致性。为确保追溯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大圹圩农场还以制度建设为保证,规范管理。先后制定了《大圹圩农场倮倮大米质量追溯工作制度》、《大圹圩农场倮倮大米追溯信息系统运行制度》、《大圹圩农场倮倮大米质量追溯设备使用、维护制度》、《大圹圩农场倮倮大米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了各项追溯工作及时有效落实到位。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徽农垦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指导各追溯项目单位加强生产各环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敬亭山茶场在茶园种植管理过程中,制定了《敬亭山茶场茶园投入品管理制度》、《敬亭山茶场茶园生产档案管理制度》、《敬亭山茶场茶园鲜叶检测制度》以及《敬亭山茶场茶园鲜叶准出制度》等相关制度,严格按制度执行,全场茶园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目单位还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质量追溯工作制度》、《质量追溯信息系统运行制度》、《质量追溯设备使用、维护制度》、《追溯产品质量控制方案》及《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制度,加强制度管理落实,切实做到以制度为准绳规范日常生产管理工作。
砀山果园场通过多种技术措施的应用和标准化的管理,不仅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亩均效益。2014年亩均减少物化投入100元以上,优质果率提高6个百分点,砀山酥梨销售价格比项目区外提高了20%以上。
安徽农垦按照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要求,各项目单位加强了产品出厂检测,同时委托农业部上海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检验中心每年对追溯项目产品进行抽检,从2008年追溯项目建设至今,各单位抽检结果均达到国家相关质量要求,未发生一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从“让我追溯”到“我要追溯”
为了切实增强企业职工和相关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几年来安徽农垦先后举办各级各类相关的培训近500期,受训职工35000人次,发放《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技术规程》、《农情》、《病虫草害防治》等各类作物明白纸和技术资料170多万份。质量可追溯真实地追来了人的素质的提高。不少职工深有体会地说,“质量追溯,是督促生产者讲信誉、负责任的好办法。谁生产的东西谁负责,哪个环节出问题,哪个环节负责,谁要乱来,不是给自个儿找麻烦嘛!”
砀山果园场八分场职工韩子芳夫妻便尝到了甜头。他笑着说:“追溯标签往包装盒上一粘一斤就能多卖一毛五,外销出口的价更高一些,可要是出了问题,咱也跑不了。”
一位姓陈的专营欧盟的经销商说,砀山果园场“翡翠”牌砀山酥梨实行质量可追溯后,欧盟的要货量大增,订货量逐年递增。
质量可追溯如同倮倮大米特有的身份证,带有这张“身份证”倮倮大米顺利进入江浙沪和省各大超市,成了消费者的香饽饽。在连续数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上,都会有一位姓王的中年女士专门租车前往购买 “倮倮”大米,作为春节期间探亲访友的礼物,她说:“这些年的交易会我都来买‘倮倮’大米,口感非常好,质量又能追溯,让人放心”。
目前倮倮大米70%进了超市,为了进一步完善从农田到市场的追溯链条,最近,倮倮米业又投资在合肥、滁州、南京等一些城市有关的大超市、大卖场里设置了倮倮大米质量追溯多媒体查询终端。消费者可以通过触摸屏,了解到更多的倮倮大米的质量追溯相关信息,买袋米就能知道这袋米的“前世今生”,明白消费,心里自然会更加踏实。
随着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的建立,安徽垦区不仅提高和加强了企业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提高农产品的诚信度,切实地保证了产品质量安全,垦区“倮倮”大米、“敬亭绿雪”茶叶在国家和地方食品卫生和技术监督部门历次抽查中,产品合格率均为100%。同时更有力地培育和树立了产品品牌,卓有成效地延长了整个产业链,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到目前,安徽垦区已有“雁湖”牌面粉、“倮倮”牌大米、“青草湖”牌黄酒、敬亭绿雪茶叶、“益益”乳品、“翡翠”酥梨等19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13个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3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5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家企业被农业部批准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通过追溯项目建设,增强了产品的“闪光点”,在各类展销、评比会上备受瞩目,在2012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大圹圩农场的“倮倮大米”、敬亭山茶场的“敬亭绿雪”茶叶分别荣获了“金奖”。9家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获得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系统绿色食品产品年销售收入达5.8亿元,其中“翡翠”酥梨、“雁湖”面粉、“青草湖”黄酒已成为垦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